IWAY & LOVE

专心一事,才得大功夫

2021-09-02
沉思录
生活
最后更新:2024-04-09
7分钟
1282字

为什么有的人说,尽管看了很多书,懂得了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也许,尽管阅读过很多书籍,懂得了很多道理,但这些道理基本上都不会经常用到,也就慢慢淡忘,被遗弃在记忆的角落去了,很难再找回来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,就是懂得很多道理,然而这些道理之间是没有比较大的关联关系,只是庞杂的堆砌在脑海里,不成体系,不能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,都是大脑皮层上的离散点,而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矩阵、知识栈,从而这些知识没有力量,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。

在下文中,我将对学习方法和效果做个简要的量化分析,以说明不同学习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。在学习成本和学习效果上,明确零散知识和系统知识的根本区别,给大家一个选择系统化学习的参照依据。

举例分析:

在土质均匀的星球上挖11个井,其中1个井10米深,10个井1米深。要求每个井的竖直横截面为正圆形,直径为1米。

先分析挖1个10米深的井的情形:

假设将1米的深度的土运到井外的地面时,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千焦耳。此时,继续往下挖1米深,那么将第二个1米的深度的土运到井外的地面时,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2千焦耳。以此类推,往复循环,直至挖完10米深的井。那么挖完这个井时,克服星球重力所做的总功为:1+2+3+4+5+6+7+8+9+10 = 55 千焦耳。

再分析挖10个1米深的井的情形:

还是遵照将1米的深度的土运到井外的地面时,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千焦耳的前提。每挖一个1米深的井,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千焦耳,那么挖完10个1米深的井时,克服星球重力所做的总功为:1+1+1+1+1+1+1+1+1+1 = 10 千焦耳。

最后比较:

55 - 10 = 45千焦耳 55 ÷10 = 5.5 倍

可见,挖1个10米深的井所挖出的总土方量,与挖10个1米深的井所挖出的总土方量,是相等的,但克服星球重力所做的功相差巨大。因为,挖10米深的井时,每次把土送到地面,要克服星球重力的做功行程是当前已挖就的整个深度,这是一个复次叠加过程,而不是单次累加过程。而挖10米深的井时,只是单次累加。

综述总结:

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也类似,比如数学,是由初级到高级的系列课程,每一级课程,都以其前所有的级为基础。运用数学知识,不只是当下在用的一个知识点,而是会贯穿这个知识点以下的全部知识栈,运用一次这个知识栈里的任何知识点,都会将整个知识栈打磨一次,如此反复打磨,臻于至善,炉火纯青。知识栈是由下至上逐级生长的,不可能存在没有其下的基础知识点,就能凭空掌握更高等级的知识点。好比连小学数学都没学过,起步就从高等数学学起,这是不可能发生的,也是做不到的。

以此来看,系统化地学习层次递进的知识,和泛泛地阅读文学、历史、故事等类的“博览群书”的方式相比,所下的功夫区别之大,犹如上文所说,挖1个10米深的井与挖10个1米深的井的区别。按次第学完从小学到大学的30本数学课程所掌握的知识,和阅读30本小说所掌握的知识,所需要付出的功夫成本和练就的功力相差甚远。所以,更应该选择系统化的学习方式,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深耕,才能让掌握的知识变得更加有力量。

附言:

不要动不动就崇拜“泛社会知识领域”的大师和高人,不要误把ta们的“宽度”当“深度(高度)”。所以,不必在遇见那些说起话来旁征博引、口若悬河的人时,而心存社交恐惧和畏缩。有些人的“博”也更是“薄”,ta只是把N多浅薄的知识栈,一股脑的摊在地面上而已,看上去多而已,但多不等同于深,也许ta最深的知识栈都没你最浅的知识栈深,你练就的系统性的功夫不一定在对方之下,你所会的东西,是ta用尽余生岁月都追不上的!鼓起勇气,尽施所学吧!

本文标题:专心一事,才得大功夫
文章作者:秉衢
文章版权:作者保留此文章的所有权利
发布时间:2021-09-02
此站内文章都是作者秉衢本人原创, 并与作者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, 敬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: 色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