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无真假,相是心“观”出来的。若以末那识权衡之,于“损”相,希其暂,于“益”相,希其恒!末那识行利害分别、判定之能,遂生贪嗔痴慢疑之法,再以法作意、施身,造种种行。
末那识以当下六识造作之相为实在,将其印入阿赖耶识中,阿赖耶识速将往昔与当下印相似之印回向给末那识,末那识行比较权算,得厉害之以分别,再以此分别,前送给第六识执贪嗔痴慢疑之法(作意、施身),后送给阿赖耶识藏之为印。
因此,心由诸识而构,因循往复而作,记录经验、指挥行为、衍生经验,可谓造业之体。前六识造相,第七识(末那识)做分别,第八识(也称阿赖耶识、或称藏识、也是大脑中的经验记忆数据库)保存前六识所造之相和第七识分别后所得之意,并为第七识提供权算参数。所以,第八识非常关键,对第七识的权算至关重要,是人进行决策如何行的行动参数数据库。
然而第八识藏着相印和评判结果,一个人的心所经验的一切都蚀刻在此,所以要想改进参数,就要改进经验,也就是改进自己的行为,在第八识中蚀刻更多的积极经验,然后才可以导出更多的积极行动。如果往第八识蚀刻了太多消极的经验,那么一定会导出更多的消极行动。
人心就这么简单,命运因果轮回也不复杂,要想有欢喜的命运,就去做欢喜的事。做什么得什么,得什么还有可能继续做什么!心就是一个正反馈系统,ta能放大喂给ta的一切,ta会让善的更善,让恶的更恶。如同一块肥沃的土地,播下任何种子,ta都能让这播下的种子孕育萌发、茁壮成长,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,种恶得恶、种善得善,种苦得苦、种甜得甜,种祸得祸、种福得福…所以,佛陀告诫人们,要善护念,保持自己的正念,莫起邪念,使心不染尘埃,拥有一颗光明上进的心。
由于是心正反馈系统,从而可得出,人的阿赖耶识中,第一印非常重要,ta会影响所有后续所有的造作和造印。如果第一印是正,后续诸多正印也会相续而至,如果第一印是负,后续诸多负印也会相续而至。要想深入认知一个人,最好多多了解到此人三岁之前的经历,这阶段的经验,是人生最开始阶段的初印,这些心印决定了一个人长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取向,是心性的基石、灵魂的底色。
佛洛依德的学生阿德洛说过:“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”。可见现代心理学家们也意识到了人生的“初印”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。这句话也完全切合了佛陀对人性的认知,人心能孕育一切,不要让罪恶的种子落入心田,一旦落入萌发、长成参天大树,是万难连根拔除的。即便能拔除旧恶,播下新种,但人生有限,在歧途上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耗费的时光,是无法收回、无法弥补的。禅宗神秀大师写过一首偈语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。虽不是顿悟之境,但如此做,却能让人心常居正善之位,少走弯路,少犯错误,降低损失,在有限的生命里,将幸福最大化。